2024 年 / 总结

6.4k 词

洋洋洒洒又一篇,忙忙碌碌又一年。

狐狸与刺猬

我把这一节放在开头,因为它代表了我 2024 年最为深刻的收获之一。

我很早就发现自己是一个对很多不同领域都同时感兴趣的人了,甚至这种兴趣有时显得“过于广泛”。就拿计算机来说,我能同时对数据库、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游戏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硬件、无线电感兴趣。而除此之外,天文学、物理学、音乐、经济学、哲学、国际关系、绘画、视频后期、摄影等各式各样的学科也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如此众多的兴趣,却常常让我不得不压抑自己对于探索新领域的渴望,因为社会似乎普遍把“成功”与“专注”或“深耕”挂钩,他们认为,只有深耕某一领域,才能有所成就。高中时笔记本页脚看到的那句 “门门精通,样样稀松” 的名言,时不时也会像警钟一样警醒着我:一旦你选择了多个方向,便难免成为“泛而不精”的代名词,甚至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我曾有一段时间看见那些看似专注于计算机领域,实际上却也在跨界涉猎多个不相干的领域的人,让我感到自己并非孤单。但遗憾的是,从更广阔的环境来看,这样的人还是少。

今年为准备保研而找导师的时候,这个问题更是赤裸裸地显露了出来。通常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分得非常细致的,而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只从某个很细的方向去寻求发展,因为我觉得这样会让我在之后的研究生涯中感到枯燥无味,最后陷入后悔。然而在那个时候,我不得不开始做出选择。而身边的人就完全没有这个困惑,仿佛他们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得到什么——并且似乎很早就开始朝着这个方向迈步了。

跟随着刺猬们的步伐,我发现自己也开始慢慢变成了刺猬。每当发现一个新的感兴趣的技能领域,准备投入时间学习时,兴奋的同时,焦虑也伴随其中。

难道要想成功,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吗?就必须“一生只做一件事”吗?

直到几天前,我偶然间看到一个网友的 Blog 推荐了戴森所著的《一面多彩的镜子》并撰写了他自己的看法。出于好奇,我便阅读了一会这本书。戴森在书的开篇提到了狐狸与刺猬的故事:

“科学家分两类——刺猬和狐狸。我套用了以赛亚·伯林的这一说法,而他又是从古希腊诗人阿基罗库斯那里借用过来的。阿基罗库斯告诉我们,狐狸懂得多种技艺,而刺猬只精通一种。狐狸专广,刺猬专深。狐狸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很容易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刺猬只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几个根本性问题感兴趣,可以连着数年乃至数十年坚持钻研同一组问题。 大多数的伟大发现都是由刺猬作出的,而大多数的小发现是由狐狸作出的。”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身上那份“狐狸特质”竟然并非孤立无援。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拥有这种跨越多个领域的兴趣和能力,包括约翰·冯·诺伊曼、欧拉、富兰克林、费米、汤斯等传奇人物。更何况这种特质还是具有社会价值的。

戴森提到:“狐狸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很容易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狐狸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好奇心,他们不受固有框架的限制,探索无垠的未知,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增加自己的阅历、发现新的可能性。雪莱曾经说过:“⽣命像多彩的玻璃穹顶,将永恒的⽩光染得五彩斑斓” 。我认为,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就是给这玻璃穹顶上色的过程。


(摄于广西·桂林)

最后戴森还提到,科学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狐狸和刺猬,刺猬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狐狸探索我们这个奇妙宇宙的复杂细节。激光就是狐狸物理学家汤斯作出的一个伟大发现。公众受媒体误导,以为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刺猬。他预言,在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里,不管刺猬怎么做,高科技的大众化将给狐狸们提供新的机遇,让他们得以利用有限的手段取得重大的成果。

不管怎么说,连如此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支持狐狸,为我这样的人兜底,那还有什么需要焦虑的呢?这让我不禁感到释然。作为一只狐狸,我将自己的兴趣和自由置于首位,没有任何狐狸或刺猬能够拥有与我相同的方向,因此,我与他们之间的成绩比较自然显得毫无意义。

这个网友最终反思出自己是一名狐狸,希望我自己也能和他一样,在来年脱离刺猬的评价体系,不再因为 “如果我的刺不比你的长,挖的洞不如你的深,那我便是失败者” 的逻辑而感到焦虑和自卑。

仰望星空对人类的意义

我提到过我喜欢天文学,但似乎还没有公开谈过我如何喜欢上它和为什么喜欢它。

如果追溯到有记载的那一刻,这份兴趣大约是在 2013 年之前——也就是我十岁左右。那时,我在 QQ 空间里写下过一篇日志(只是单纯的复制粘贴),它也许是我最早表达天文兴趣的见证之一。

alt text

在当时,CCTV 的《纪录》频道曾播放一部名为《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的纪录片。当时正值中二的我在看到旁白一本正经地说出那些超现实的天文数字——几百亿、上千亿、亿亿亿亿亿并且还不是虚构的时候,顿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开始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着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

随着对宇宙的了解逐步加深,当时的我对它的神秘感也愈发强烈:原来,宇宙一开始就只是一个质点,经过大爆炸之后开始以光速膨胀;原来,宇宙是一个永远膨胀的浩瀚空间;原来,黑洞这种近乎“bug”的存在,竟能吞噬一切,连光都无法逃脱;原来,太阳将在五十亿年后成为红巨星,它的体积将扩展至接近地球轨道,并最终吞噬掉地球;原来,甚至连科学家自己,也有无法解答的宇宙谜题……当时,有一集谈到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其实蕴藏了一个巨大的黑洞,使我激动而惊恐,心想人类要完蛋了。但纪录片最后,一位女科学家解释说由于银河系中心实在是离我们太远了,在很大的时间尺度内都不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时,我才释然。

还有,你能够想象,组成你的左手和你的右手的原子可能是由以前两颗截然不同的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吗?我们都是星之子!

随着知识面越来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电视已经没法满足我了,我开始去家旁边的新华书店寻找天文相关的书阅读。后来,听我的父母说,我当时已经把少年区那一层与天文有关的书都看完了一遍了。并且我能够从当时对我来说比较专业的角度来回答父母和老师的问题:比如黑洞是如何产生的?地球是如何产生的?太阳表面有多热?

那份对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的渴望,甚至让我在心中悄然埋下了一个远大的梦想——在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确立了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虽然到最后由于各种现实因素没有朝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我一直都对天文感兴趣。成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也不赖是吧。

中学期间,我阅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加来道雄的《平行世界》,收看了很多与天文、时间相关的番剧或者电影,比如《命运石之门》《星际穿越》《火星救援》《地心引力》《超时空接触》《太空旅客》《2012》《盗梦空间》《蝴蝶效应》《太阳浩劫》等等,变得愈加中二。

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能够这么长时间对天文感兴趣呢?我想,可能就是这里是人类知之甚少的领域,宇宙的浩渺、神秘、幽静给了我无限的施展想象力、天马行空的空间。并且,它给了我一种从更高角度解构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方式——不管是谁,富人还是穷人,达官贵要还是普通百姓,都不过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集合而已。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人生而平等”。

在今年,我和家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一次旅行,完成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

第一次来到这么大的草原:

在狂风呼啸的高海拔草原上,拍到了人生第一张带有明显银河轮廓的照片!

alt text

推荐一个星座标记网站:Astronomy,它能根据照片中的星星从数据库中匹配出星座,然后标记在照片中,甚至解析出你拍照时候的经纬度。比如上面这张照片:

alt text

第一次看到这个的时候直接惊呼太神奇了。照葫芦画瓢花了三个小时画了一个更美观的:

alt text

由于正值秋冬之交,银河最亮的一侧——银心已经在北半球看不到了。等到夏天一定要去一个光污染更小的地方再拍一遍!

在 11 月末,由于我们平常都回宿舍回得很晚,因此和同学玩上了拍星空,找星座。感谢 @Kevin 给我科普了很多星座的知识。我能独自找到猎户座、双子座、昴星团、冬季大三角了!即使是在九级光污染的北京,深夜也能分出星座呢。(推荐 IOS App 《天文通》)

alt textalt text
alt textalt text

俯瞰星空,思绪就会飘扬到千万光年之远。你所看到的星光,其实可能是它好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发出的光了。这些光点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宇宙奥秘?在那片星海中,会不会有像我们一样的生命形式?相比之下,地球在宇宙的浩瀚面前,显得何其微不足道。

俯瞰星空,数以千万计的星辰发出或者反射的星光都会进入你的视野,它们发出的光或许千差万别,却都源自同一个宇宙。它们的历史无声地传递着,尽管我们的眼睛无法辨识每一颗星星的名字,但它们存在的意义,似乎已经穿越了时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俯瞰星空,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人类之渺小与无力、自然而然就会认为自己手头上的大事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自然而然就会认为没必要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自然而然就会认为全人类应该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而不是在自相残杀式的内卷中失去了更为宏伟的目标。与其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不如万众一心,向着成为 Multiplanetary Species 的目标进发(虽然说资本家的话不可信。但是有目共睹,马斯克的确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和他的愿景出乎意料地一致——让人类文明变成星际文明。所以在 StarShip 这个项目上我是非常希望能够他能成功的)。

因此,我认为,学会仰望星空,正是一种能提升人类团结与文明程度的途径。通过仰望星空,我们知道地球在宇宙间不过是再渺小不过的一个星体了,就如一条绳上的蚂蚱,人类始终处于命运共同体当中。我们更应珍惜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以短视的眼光衡量个人的得失,而是应当在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这份热情我还能坚持多久

alt text

最近在疯狂重构自己的某个项目。看到自己多次登上 WakaTime 的编程时间排行榜前列,心情竟然有些失落。我做这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算下来,我已经把我整个大学的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己的开源项目上,为保研/找工作等所谓的“人生课题”留出来的时间少之又少。看见极尽功利所能甚至违背法律的行为,即使自己非常反感那种做法,并且永远不可能那样做,但无形对比带来的落差感难免导致心里焦虑万分。


(今年的 GitHub Commit 记录)

星空给予我慰藉。有时这方面想得多了,就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来看看星空。地球是多么渺小啊。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做给一些他人带来帮助、给社会带来帮助的事才是最正确、最高尚的做法。我真的非常非常敬佩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比如医生(好医生)、志愿者、公益机构、开源工作者们,他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我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一篇介绍 Sindre 的文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是一个同时在维护十多个免费开源 Mac App 和 1,000+ NPM 库的全职开源工作者,并且做到了完美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每天早上 9-10 点起床,去星巴克开始回复邮件列表和 issue,然后开始“hack”(维护开源项目)。直到下午 5 点女朋友下班,他俩会在外面吃个晚饭,然后一起逛商场、看电影、在路边吃小零食…在女朋友睡觉之后再 “hack” 两个小时。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他在一次访谈里面提到:

I just like making stuff and I don’t care much about money.

试想一下如果他生在中国,周围的人会如何看待他?国内社会普遍的的政治正确就是生而为人,必须要搞钱。

虽然我还没有能力达到想他这样的成就和心态,但却发现我和他的初衷非常相似。

这份热情我还能坚持多久?好在每当我为此焦虑的时候,总会有人突然站出来支持我。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

alt textalt text
alt textalt text

(受于篇幅,这里只贴出近一个月的)

每当看到这些支持的时候,心里都会迸发出无限的动力。谢谢你们!

我只是在这个星球上无数个开源人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缩影罢了,我做的事情再普通和平凡不过,还远不及那些规模更庞大、影响更深远的开源项目。回望过去三年半,我不后悔于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这些事情上,虽然不符合国内社会普遍的主流路线,但青春不就是要这样彰显个性吗?至少,人的一生是固定的,在人生的上半场,我拥有更丰富更多元的体验;在人生的下半场,我拥有更多的谈资和更难忘的回忆。在接下来的半年,也是我在大学生涯中最后的半年,我一定要努力在开源领域收获更大的成就,不留下缺憾。

其他的一些事情

人生中第一台装机!

在今年暑假之前,我曾向别人宣布——在保研结束之后我一定要自己 DIY 一套主机。保研结束之后,我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看评测、选配置。

我喜欢白色的机箱,于是我给整个配置都尽可能换上了白色——电源、显卡、机箱、风扇、散热器…

我还喜欢小机箱,小小的不很可爱吗🥰,因此就选了一个 ITX 机箱。

由于之后要搞 AI,一次还得有一张大显存的卡。综合考虑下,我选了 RTX 4060ti 的 16GB 版本。不得不说,老黄的刀工真精湛啊。16 GB 很好,但是把显存位宽给砍到 128bit 了,想要衡高的显存位宽?换 4070 吧,它有 192bit,然而 4070 又只有 8GB 的版本。想要 16GB 版本?4070s 只有 12GB,4070tis 才有 16GB。

最终配置单如下:

(划掉的文字足以证明我的纠结)

最终,在 @nelson 的帮助下,花费了将近 8 个小时才把这个小钢炮搭建完毕。不得不说,ITX 机箱装机真是地狱难度啊。最后的装机成果如下:

最后 4060ti 的发热量非常之低,两个风扇完全冗余了。我好像从来没有看见这个显卡的温度上过 60 度,即便是在打游戏。

806

我在 806 应该也有两年的时间了。最近发现 806 很多小伙伴都开始维护了自己的 Blog,我的友链数量也从 4 个增加到了 18 个🤗,非常的nice啊,博客文化。之前曾看到中山大学的大佬们人手一个 Blog,并且友链都是同校的同学,因此非常羡慕他们学校的氛围。没想到有一天我科也有这种氛围力。

alt text
(我的工位一览,小豆泥可爱捏🥰)

在十一月和队友打了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数据库比赛,拿了不错的成绩。

今年去了哪些地方玩

今年应该也是我去其他地方玩最多的一年了(雾,好多第一)

alt text

年初和同学去了日本,先后游览了大阪、京都、札幌、小樽、登别、东京。可能是雪见得少和人少的缘故,还是觉得北海道好玩!想念札幌吃到的汤咖喱,小樽那就像是在动漫里面一样的的小镇风光,登别的温泉。

在东京,除了正常需要逛的旅游景点,当然是去圣地巡礼了。主要是巡礼了 MyGO、你的名字、孤独摇滚取景地以及京阿尼工作室。

alt textalt text
alt textalt text
alt textalt text

篇幅缘故,这里只贴了部分照片。很巧的是在圣地巡礼《MyGO》的时候遇到了同样来圣地巡礼的中国人。最后在最后一张照片所在地点真实地上演了一次名场面()。

回国后和家人又去湛江看了一次日落,在海滩边发现了好多寄居蟹,然后抓了好多寄居蟹回家,然而到最后都噶了。

保研期间还去了南京,除了在东南大学答辩之外,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当时在夫子庙帮一个外国人点了一份茶颜悦色的冰淇淋。当时她在队伍前面,但不知道怎么付款,于是寻求后面的一个人求助,但是那个人不会英语,于是就轮到我上场了。

十一期间去了湖南南山草原,看到了大草原的景色,拍到了上面如此美丽的星空。值!在回家的途中又去柳州转了一圈。

结尾

体感上今年是我过得最快的一年了吧,这一年最大的关键词应该就是保研了,保研过程从 4 月到 10 月,占了今年的半壁江山。按照时间比例假说,时间感知与人生经历的总长度相关。今后的时间会流逝得越来越快吧。

在结尾,我想引用一个希腊的神话。代达罗斯的儿子伊卡洛斯在使用蜡制成的羽翼逃离迷宫时,即使在飞行前父亲叮嘱他不要飞得太高,也不要飞得太低,但他还是飞得太高导致羽翼被太阳的热所融化而葬身海洋。在我看来,伊卡洛斯的飞翔更象征着对人类精神的探索与超越。生活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体验、不断突破,去别人不敢去的地方,而不管成功和失败。

这个神话同样在1983 年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Subranhmanyan Chandrasekhar 所引用,他说:“在太阳融化我们翅膀上的蜡之前,看看我们可以飞多高。” 我们不应畏惧道路无人。即便坠落,我们也会带着满天的星光,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

留言